非美货币强弱分化为哪般?
本轮美元加息周期进行时: ◆ 2022年3月15-16日的非美分化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开始本轮首次加息25基点。货币此后,强弱又分别5月加息50基点,为般6月加息75基点,非美分化加息力度逐次加大。货币 ◆ 美国6月未季调CPI报9.1%,强弱7月加息75基点几成定局,为般部分激进预期加息100基点。非美分化年内,货币根据市场联邦基金利率期货计算,强弱预计美联储将加息至3.7150%。为般。非美分化 美元指数创新高,货币主要非美货币普贬: ◆ 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强弱主要非美货币相应趋贬。其中,日元、英镑、欧元大幅下跌。 ◆ 7月14日,美元指数收于108.6379,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收盘价新高。 Q1 本轮美元加息周期中非美货币表现有何看点? 美元加息周期中,非美货币一般普遍贬值,尤其在美联储快速大幅加息时。本轮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与此认识基本一致。除个别非美货币走强外,整体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非美货币的跌幅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看点,传统西方强国货币大幅贬值,反是发展中国家货币更坚挺。 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七国集团中,英、法、德、意、日的货币都出现较大幅度贬值,日元更创历史新低,四个月内贬值幅度超15%;英镑亦不遑多让,贬值幅度接近10%,再次逼近新冠疫情爆发后的低点;欧元虽然贬值幅度不及英镑,但欧元兑美元一度跌破平价,近20年首次。七国集团中仅加拿大元表现坚挺,贬值幅度1.60%。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货币在此轮美元加息周期中,表现更坚挺,卢布更是一骑绝尘升值超100%。其他金砖国家虽然也有不同程度贬值,但幅度明显有限,普遍在5%左右。 图表 01 本轮美元加息周期中主要货币币值表现 Q2 之前周期的非美货币表现哪些值得回顾?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致经历六次加息周期,欧元诞生后经历了三次加息周期。简单回顾欧元诞生后(1999年至今)的三次加息周期各主要货币兑美元的币值变化(图表3),可以看出,不同货币在不同加息周期中币值变化有明显区别。 图表 02 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历史变化 图表 03 欧元诞生以来美元加息周期中主要货币币值变化情况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的加息周期中,美元加息幅度并不大,刚诞生的欧元受美国格外“关照”,美元加息结合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欧元严重贬值,1欧元兑美元跌至历史最低值0.85附近,该记录至今未破。相比之下,彼时七国集团中,日元因避险需求等因素最坚挺,美元加息不仅没有令其贬值,反而大幅升值;英镑因近欧洲而受波及,贬值幅度也较大;加拿大元币值基本维持稳定。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的加息周期中,美国为应对经济过热,两年内快速加息425基点。尽管加息幅度大、速度快,但七国集团货币中,仅日元贬值3.55%,其他货币不同程度升值,加元甚至升值幅度超20%。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化大发展和中国需求大爆发,无论是工业制品出口国(欧洲)还是大宗商品原材料出口国(加拿大),都在此轮经济繁荣中明显受益,货币相应走强 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的加息周期中,美联储在长期量化宽松和低利率后,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此次加息幅度很小,速度却很慢。全球经济出现走出2008金融危机阴霾迹象,欧元和日元大幅升值,但大宗商品需求大不如前,商品出口国的货币加元和澳元贬值。值得注意的是,英镑贬值幅度最大,达15%以上,主因是英国脱欧,和美联储加息本身关系不大。 Q3 非美发达国家货币本轮周期为何贬值更多? 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本轮周期与2004年6月开始的美元加息周期最为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相似在于,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目的均为打压通胀。通胀最直接原因和表现,是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大宗商品之王”的价格高企。大宗商品出口国受益通胀行情,相应币值坚挺,如此轮加元、卢布币值明显强于其他货币。 不同在于,本轮通胀成因并非是经济繁荣、需求旺盛,而是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刺激环境下,战争、疫情等供给端扰动,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致消费品短缺、工业品需求持续低迷;紧急财政补贴又保持了国民消费强度,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推动各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雪上加霜的是,美元加息周期开始前,俄乌战争率先爆发,能源价格大涨,对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市场的国家造成严重冲击。 所以,资源供给和销售市场均依赖外部,且贸易体量越大、货币流动性越好的发达国家,此轮美元加息周期中货币币值受冲击越大。最典型如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不仅需依赖能源原材料等各类外部资源进口,也依赖向外部市场出口工业制成品。欧洲也高度依赖能源和资源进口。过去,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和欧洲具有较强工业基础,可出口高价值工业制成品弥补能源进口成本,实现贸易盈余、保持币值稳定。此轮加息周期始于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和日本参与制裁俄罗斯,致能源进口支出大幅提升,远超以往通胀时期水平;三年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大幅降低欧洲和日本工业生产出口能力。双重挤压下,欧洲和日本2022年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货币持续大幅贬值在所难免。 图表 04 欧元区19国商品贸易差额情况 图表 05 日本商品贸易差额情况 图表 06 加拿大商品贸易差额情况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成都第四批集中供地16宗,起拍总价108.16亿元
- 上市银行上半年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多家地方银行不良贷款率创新低
- 多因素推高鸡蛋期现货价格 利好产业链一体化养殖企业
- 美债收益率曲线前路如何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的讲话将是关键
- 适马E卡口APS-C镜头新专利:18-50mm F2.8防抖版要来了?
- 小米,远水难解近渴 手机销量大降业绩持续恶化 生态链风光不再
- 北京发布中秋放假安排!假期日历,请收好
-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将享受哪些养老服务?官方权威解读
- 易纲:继续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 跟风跨界是对资本品牌的信誉透支
- 海南8月21日新增本土确诊232例、无症状535例
- 教育部:全力做好中小学教材教辅排查整改工作
- 哪些美股适合采用备兑看涨期权策略?美银推荐这十只
- 蓝盾股份被处罚 股民索赔可期
- 孚能科技隐忧:因产品不良资产减值 德国建厂搁浅
- 小米集团:向3142人授予合共9274.84万股奖励股份
- 发疯文学引来消费者激情下单 汪小菲的麻六记这波赢麻了
- 8月LPR非对称下调 透露什么信号 对市场有何影响?
- 李大霄:上周美股下跌结束四周连阳 央行降息预期减缓市场下跌
- 印媒:俄印卢布卢比支付机制谈判已至“后期阶段”,或成立汇率参考框架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