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有助破除考研唯名校论
冰启 近日,逆向考研教育部宣布,有助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将于10月5日开始报名。破除这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考研考研大幕即将拉开。近年来,唯名考研竞争日趋激烈。校论其中,逆向考研“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有助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破除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考研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唯名选择。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校论近年来,逆向考研在广外接收的有助推免生中,来自“双一流”的破除高校生源每年占比基本在30%-40%之间。 “逆向考研”是以考研学生本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的身份、等级作为判定依据。从“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到“双一流”高校,这是“正向考研”,而从“双一流”高校到普通院校,则属于“逆向考研”。在大多考研生追逐名校,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以获得名校身份的考研大潮中,“逆向考研”就显得有些另类。其实,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该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升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会推动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 对于“逆向考研”,考研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质疑,“逆向考研”的学生挤占了他们的考研机会,“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就应该继续选择“双一流”高校考研。还有考生认为,之所以选择“逆向考研”,是因为这些学生考不上“双一流”,只有退而求其次。这都是从学校身份、层次角度看待考研,认为提升学校身份、层次的考研,是“追求上进”,而选择一所身份、层次更低的高校读研,则“不思上进”。 在高校存在身份、等级的唯学历、唯名校评价体系中,有这样的论调并不意外,考研热就与此密切相关。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考研大军的主力。不少人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进一所名校,获得更好的学历身份。有的考研生为了实现进名校的目标,不惜“二战”、“三战”。但是,这却并非理性的考研,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标的考研,除刺激考研之外,还会加剧学历内卷。 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研究规划。 2021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根据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我国将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而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将主要由普通院校进行。也就是说,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匈牙利央行再次宣布大幅加息
- 原广安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甫生被查
- 地产飙了,医药股也送惊喜,为啥行情还是绵软无力?要扭转趋势,还得等“王者”归来
- 巴西:截至11月9日港口待运糖量为378万吨
- 200美元一晚!中国造的卡塔尔集装箱旅馆长这样
- 政策解禁叠加新能源大势,皮卡有望迎来翻倍式增长
- 李大霄:中国新核心资产融冰之旅已经启程
- 10月汽车产销续演“冰火两重天”,新能源汽车连创历史新高
- 广发国债期货日评:资金面宽松,期债整体走暖
- 最新全球学科排名ESI:广东新晋7个前1%学科,“双非”成后起之秀
- 搜狐2022年Q3营收1.85亿美元 张朝阳:不断探索提高媒体和视频的商业化能力
- 美国对冲基金Coatue三季度持仓:买入Uber英伟达,减持京东阿里,清仓理想小鹏
- 重磅!药品网售监管办法发布,对第三方平台、处方药网售影响有多大?
- 网友建议:取消今年寒假,春节放假7-8天,南充教育部门回应
- 震荡整理!北向资金涌入超166亿元,33只医药股集体涨停,机会如何把握?
- 深圳明确“痛经假”经确诊可休1-2天,已有10余省份明确生理假期
- 总投资5.4亿元!保定将用2年改造主城区330条背街小巷
- Oppenheimer:lecanemab有望在明年商业化 升百健目标价至315美元
- 北向资金净买入166.02亿元 贵州茅台净买入20.43亿元
- 力度空前,楼市再迎大利好!多部委接连出手,地产股狂欢,最高盘中暴涨190%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