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常识与大道理|正确处理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编者按】 党的小常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道理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正确最先他在不同场合的处理报告、演讲、改革公里关系文章、和最后讲话、小常书信等中,道理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正确最先常理、哲理,处理及管理学、改革公里关系组织行为学、和最后政治学、小常伦理学等的道理学理、真理,正确最先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2015年2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改革“两个一公里”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两个一公里”提出的背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首次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确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等重要;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等。这些重大突破,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对个人、社会、国家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形成了180多项改革举措。中共历次四中全会多聚焦于党风建设,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尚属首次。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聚焦“改革”与“法治”,形成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系统”。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明确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落实,因此2015年是一个“攻坚年、推进年、落实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一公里”,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什么是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所谓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就是善于破局,破解万事开头难的规律。目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种问题互相交织、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啃“硬骨头”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如何找准改革“突破口”:第一,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不能脱离法治轨道;第二,改革不能撒胡椒面,必须集中火力瞄准要害;第三,改革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以问题倒逼改革,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 所谓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各项改革政策必须最终落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须最终实现。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让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根本检验。改革不能玩虚的,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停留在“经济增长数字”、“改革条款数量”,而是要实实在在实现老百姓多年的热切期盼和最关心的切身利益,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成为分享改革成果的“获益者”,而不是“牺牲品”,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如何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是一致的:二者是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关系,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必须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改革“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要防止改革变形走样、效力衰减。当前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格局调整。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格局,许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举措在推进落实过程中,会触及一些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阻力:改革“最先一公里”的良好政策意图,到了“最后一公里”可能会面目全非,难以不折不扣落实。例如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等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对原有部门、行业利益调整力度较大,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某些既得利益部门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是“会上叫得响,落实不到位”,结果是“政策规定有十分,落实到位只五六”。如果总是让老百姓空欢喜、得不到改革的真实惠,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在改革进程中,要破除既得利益配置格局与体制惯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大众。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部副教授)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威马降薪,高管还能拿多少?我们根据招股书算了算
- 新三板定增现“淘金”热,知名私募现身!这类企业受机构青睐......
- 困在了布吉旧改 万科与中国宝安的诉讼交集
- 水利工程建设让贵州告别“吃水难”
- 上网对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积极应对
- 美媒:拜登“过早”宣称“疫情已结束”,美国多位医学专家质疑
- 人民银行: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 反弹了!3800股上涨,900亿白马却闪崩
- 安阳火灾38人死亡,逃生女工讲述:剪断铁丝跳墙逃生
- 普京:最贫穷的国家受到霸权政策和西方国家制裁的打击最为严重
- 苹果新机发售4天后:黄牛赔本出售,灵动岛不灵动,发热死机容易划伤……
- 法国电力供应紧张引德国担忧
- 实控人被监视居住 恩捷股份称目前生产经营正常
- 明源云9月20日斥资约992.79万港元回购175.7万股
- 2022年9月21日涨停板早知道:七大利好有望发酵
- 苹果新机发售4天后:黄牛赔本出售,灵动岛不灵动,发热死机容易划伤……
- 专家:少子老龄化或成长期趋势,缓解教育焦虑是回应生育焦虑关键
- 美驻华使领馆过度采集中方雇员信息,数据或供给美国情报部门
- 消息称韩国要求银行每小时报告一次外汇头寸
- 九江银行联合贷出资比例高出监管上限 贷款利率被用户质疑变相超24%监管红线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