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打分”风靡社交平台,央视网:不科学也没必要
颜值高低,颜值打分似乎是风靡门“玄学”:早上对着镜子里素颜的自己,觉得鼻子不是社交鼻子,脸不是平台脸;傍晚回家,又觉得美得不可方物,央视也没真应了话剧《恋爱的科学犀牛》中的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 如果让你给自己的颜值打分容貌打分,你会打几分?风靡是满分10分还是刚及格的6分? 如今,这个游戏已经升级了:花钱让陌生人给自己打分。社交 颜值是平台“正义”还是生意? 一块竖屏、一支触屏杆、央视也没一个麦克风、科学一把椅子……在某一短视频平台上,颜值打分每天都有一些主播对别人的风靡五官形状、骨骼比例、社交衣品、身材等方面进行一番点评,然后给个分数。 ——“小美女,你这张脸长得很大气,眼神让我看到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颜值9.5分。” ——“你长得还不错,平时是不是有点强势,我看不到温柔的一面,我给你8.7分。” ——“丰满圆润,一看就不好追。头发长,要的彩礼一定不少。如果鼻梁再高一点,那就更美了,8分吧。” ——“很多女生想知道,自己在男生的眼中是不是很漂亮,今天我给你提供一份女生颜值打分表,你可以好好对照了解一下哦。” 在购物平台或社交平台上搜索“颜值打分”,一种“颜值生意”会浮现出来。 只要上传相片,再花几块到几百元不等,一个人的身材和脸就可以得到看似诚意满满的鉴定。 商家会从买家的眉毛的形状、额头是否饱满、眼睛、鼻型以及身材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判,判断出买家是哪种类型的女性,并在1至10分中对买家的外貌进行打分。 从打分标准看,商家基本是依据男性的审美标准对用户的外貌进行评价。商家宣称是“专业团队”,但对女士评头论足的劲头,和一些网络留言差别不大。 还有人制作出了女士评分表,方便用户对照参考。 如果想要更全面的颜值和身材分析,价格就会飙升。不过只要钱到位,卖家还会为客户提供专属的的穿搭、妆容、发型、护肤等建议。 无论玩法多么花哨,最终殊途同归,还是要回到“点击下方链接,家人们赶紧下单”上来。 美不美,谁说了算? 颜值打分,看似是个乐子,背后隐藏了不少问题:谁定义了美的标准?谁又在接受这个标准? 社会环境影响着我们对美的看法。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不以貌取人,是我国的传统价值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女性提供了丰富的自我展示的空间。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看脸”成为很多人决定是否停留观看内容的首要因素; 双眼皮、大眼睛、巴掌脸、高鼻梁、皮肤白、身材高瘦……一些商家通过广告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元素定义为“美”,进而“制造”出购买需求;一些网络平台过度运用滤镜,让“美”呈现出不真实的状态,使得一些年轻女性在不知不觉中被裹挟其中,不由自主地接受这种“标准”,甚至来塑造自己的身体。“颜值即正义”一度受到推崇。 近些年,医美行业不断推动着人们走向“更美”。据专业机构统计,预计今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3115亿。从某种意义上讲,医美帮助一些女性按照愿望实现“变美”,获得了更多自信。但审美趋势在技术的帮助下,也显得趋于单一、狭窄。 这些元素推崇和展示的美,似乎成了“标准答案”。那些被认为不符合“主流标准”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女大学生,则会出现不同程度颜值焦虑。 颜值,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长得好看的程度,但值这个字也体现了量化,表示长相可以按照普遍认可的“标准”被打分被比较。这让女性的颜值,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商品,被物化和待价而沽。如果分数不高,会让人更加焦虑。 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凝视” 颜值打分让女性受到了更立体的“凝视”。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自己的“凝视理论”中提出过一个观点:“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致,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监督的凝视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下而上对每个人的监督,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 关于容貌,我国自古以来的几乎说的都是女性,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男性视角中的女性,是女性容貌标准的建构基础,女性属于被“凝视”的一方。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倡导男女平等,但在网络时代,颜值打分反而强化了女性被“凝视”的倾向。一些女士的形象被打分评价,使得她们被网上的“他者”凝视后,转向自我凝视、自我怀疑,甚至反思自己是否达到了他人的要求。 “网上有各种美妆博主,还有各种类似于视频教程的东西,教你怎么显脸小,显眼睛大,显鼻子挺,很详细。” 一位玩过颜值打分的女士告诉央视网记者,自己会认真考虑商家给的建议,“有时候男的给女的打分挺高,女的给女的打分比较苛刻,让你心情不爽。”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媒介,形成了全景式凝视,不仅没有解决颜值焦虑的问题,反而让一些女性失去客观自我评价的耐心,甚至为迎合某个标准相互贬损。 美不该圈禁在某种标准下被凝视 怎样接纳自己的容貌,是许多人一生面对的话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此过分夸大外表的作用。 在年轻人中,茶余饭后把“颜值即正义”作为娱乐谈资,开个玩笑放松一下心情并无大碍,但切勿当真,并由此沉溺于错位价值观当中。 互联网的“放大镜效应”,过度提升了颜值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容易使错位或畸形的价值观蔓延,值得高度警惕。 美本该是多元化的,有弹性的,动态的,是不被定义的,更不该被圈禁在某种标准下,不能为了迎合而迎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如同花朵一样:花期不同,形态和颜色也不同。 高颜值和精致的外表可以被视为一个加分项,但不应该是一个标准,一种指标。没有人有资格,量化评估他人的形象。 颜值打分,安放不了容貌焦虑。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注定是输家。人生的价值不在颜值上,不必焦虑他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 成为一个有自信、有内涵,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实现更好地向阳成长。 来源:央视网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裁员、涨价,主题乐园也救不了迪士尼!71岁传奇CEO重返救火
- 营地经济异军突起 房车市场高速发展
- GlobalFoundries盘中涨3% 为美生产45纳米关键国防晶片
- 北京市2022年度第三批拟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 曼联涨超13% 此前官宣C罗离队
- 百果园,跌倒在上市前夜
- 环球市场前瞻:寻觅美国CPI见顶迹象 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引关注
- 4月CPI同比涨幅料回升 物价保持整体温和态势
- 湖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大林被开除党籍
- 抢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机遇 多地营商环境再优化
- 重磅信号?!李嘉诚“杀回”内地土拍市场,嗅到新商机?
- 深圳GDP“后3万亿”时代如何走?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
-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
- 今日乌克兰明日东亚? 日本不要成北约亚太化的带路党
- 居家办公,我被公司用摄像头“盯梢”
- 创新路上奔跑者
- 2022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仅两成受访者开始养老规划
- 药易购市值蒸发80%背后
- 上海防范区生活观察|回到有限的日常,期待真正的如常
- 降2.14% 4月末外储规模为31197亿美元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