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别变成了“偷”和“抢”
编辑 | 杨 杰
在北方,偷寒露一过,捡秋正是别变收大豆的好时节。秋收时分,成和等他人收完地里的偷庄稼,再去捡少量漏掉的捡秋,这种行为被称为“捡秋”。别变可是成和最近,一群捡秋的偷人惹得河北一位土地承包户很恼火,在大豆地里怒吼着驱赶。捡秋
原本,别变捡秋是成和要获得土地承包者的允许。然而一些不自觉的偷人,没打招呼,捡秋就往自己麻袋里捡。别变华北平原上,豆子熟了,收割机来了,捡大豆的人也来了,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有的是捡,有的成了“抢”和“偷”。
被疯狂捡拾的不只是大豆,还有花生、玉米、稻谷、土豆。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去年、前年都出现了类似的“捡秋大军”。每当秋收到来时,这些人齐刷刷过境,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自顾自地捡粮食。这让一些土地承包户极其头疼。
在河南某地,当收割机一排排收玉米时,捡秋的人就立在一旁,蓄势待发,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麻袋和镰刀。收割机过后,没等种植户自己去捡,就三下五除二地抢完了遗落在地上的苞米,有时甚至逼停收割机,农户不得不出于安全考虑在一旁呼喊:“不要围得太近”,只是并不管用。据说,在一些地方,发生过捡秋的人受伤,甚至被卷进收割机而死的事。
如果是夜里,捡秋的人会开着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赶来地边,机器收割时,他们则戴着头灯在地里捡,仿佛办了一场有关丰收的灯光秀。但承包户高兴不起来,心里装着无奈。捡秋的人多是附近村庄的老人,吼也吼不走,拦也拦不住,有时还要叫来村干部、警察维持秩序。
对农民来说,这是一年收成的好季节,对一些捡秋的人来说,这变成了一年一度“薅羊毛”的好时候。
最为恶劣的情况是,一些尚未被机器收割的玉米,也会被掰走。有的悄默默趁人不注意,有的则当着承包户的面,大胆地从玉米秆上掰下来。承包户迫不得已开车驱赶,但人单力薄时,没办法应付上百人的哄抢,也有农户愤怒地将被捡走的土豆从陌生人的筐里倾倒出来,可是又被人从地上捡了回去。
有承包户不得不大声疾呼:“乡亲们啊,种地不容易啊,手下要留情啊!”但那些人无动于衷。
捡秋,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芝麻大点儿的事,是庄稼人珍惜粮食的一种表现。我小时候也捡过秋,自家田里的稻子割完后,就弯腰四处搜寻遗落的稻穗。等自家捡完,附近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来捡。那些老人总能从边边角角的地方,捡到好些稻穗,捆扎成把,带回家晒干碾米。那会儿,谁也不会在乎有人捡走三五把稻穗,也没人脸皮厚到哄抢他人的庄稼。
原本,捡秋的规矩是约定俗成的,尽管它本质上是一种“占便宜”的行为,但农户不会无奈、愤怒,也不会对捡秋的人有什么怨言。捡秋的人对脚下的田地怀着敬畏,对田地的主人有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如今“捡秋大军”的行为,多少有些 “吃大户”“薅羊毛”的味道。捡秋的边界一点点被打破了,从未经许可就迈进他人地里的第一只脚开始,从偷偷掰掉未收的玉米的第一只手开始,从那一点儿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的消失开始。
也许在一些捡秋者看来,承包户、村干部、警察是管不过来的,法不责众,更不责老。不捡白不捡,白捡谁不捡。于是,“捡秋大军”的胆子越来越大,手越伸越多,越伸越快,越伸越长,捡就变成了偷,甚至是抢。
今年8月,武汉新洲一位95后姑娘种的南瓜就被偷了。她承包了1000余亩土地,南瓜成熟时,附近的村民骑着电车、拖着板车、拿着麻袋频繁到她的地里偷瓜,被她抓到后,有的坐地不起,声称自己上了年纪,身体有病。她报了警,警方只是口头教育。后来,她的瓜被人报复性地砍了。
这样的事,往小了说,不过是捡了几粒米、摘了几颗豆、拿了几个瓜,可说大了也要牵扯上法律与道德。只是从法律上看,偷抢粮食要足够多,才够得上盗窃罪;或者两年内三次偷盗,才够算被认定为“多次盗窃”。
法律是拿来兜底的,捡秋时的小偷小摸行为,常常因涉案金额少而难被认定为“盗窃罪”,就算咬牙切齿地叫来警察,警察也顶多批评几句。更多时候要靠道德约束人心小小的贪欲,但有些时候、有些人总是“以恶小而为之”。
前些天,我也碰上了类似的事情。国庆后,我在河南老家多待了一段时间。一天傍晚,我跟母亲去村西边自家坡地摘茶籽,准备留作茶种,若有多余的就拿来榨油。等到茶叶地里却发现,两位陌生的女性正偷采茶籽,母亲很生气,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有人偷茶籽。
其实被偷的不止茶籽,村子里的板栗也被不少村外人偷。板栗成熟时,不少陌生人都会骑着摩托车,甚至开车来偷板栗,其中不乏县城的人。母亲说,这种情况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即便抓住也只能撵走,但过两天乘人不备他们又来了。
他们往往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偷”,借口是“我以为你不要了”。仿佛这样一句话,未经允许的采摘就变得合理合法。没人告诉过那两位陌生女人,茶籽和板栗不要了。相反,她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工具是专业的。她们在一位亲戚的带领下,从县城开着汽车来,那位亲戚正是我们邻村的人,知道这片茶叶地的位置,并准备了手套、麻袋、水、遮阳帽和口罩。
我和母亲到时,她们已经摘了两麻袋茶籽。我很生气,毫不客气地对她们说“一颗也不能带走”。晚上,父亲接到那位邻村人的丈夫的电话,那人在电话里说我讲话很凶,“跟吼贼似的”。我心想,未经允许,这不就是贼吗?
(责任编辑:探索)
-
昨天,上证指数探底回升并且回补一部分缺口,给人一种要止跌企稳的迹象,但达哥对于目前的情况仍然保持谨慎。从技术上看,昨天的K线形态和上周四的情况很像,甚至连分时图的走势也很像,而上周四探底回升以后便出现 ...[详细]
-
汽车行业关注据最新全球车企市值排行榜显示,特斯拉仍是全球市值第一车企,以7289.8亿美元遥遥领先其它车企。丰田集团紧随其后排名第二,总市值为2289.6亿美元,仅为特斯拉市值的30%。排名第三的是, ...[详细]
-
6月6日,去哪儿披露了今年该平台上“高考房”的最新预订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今年该平台上的酒店“高考房”平均预订价格为300元/晚,较去年同期下降2成左右,为近5年来新低。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分析指出,以 ...[详细]
-
上海产业链“回血”|追回 “618”:撬动消费回暖 线上动能待释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陶力 实习生李强 上海报道 蒸腾的烟火气,在上海夏日缓缓升起。6月6日傍晚,在宝山区的某小区里,快递包裹堆积的数量,已经是上周的近三倍。来自多家物流公司的快递员们,正有条不紊处理着 ...[详细]
-
来源:华夏时报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刚好6点下班,回家路上听上半场,回家后看下半场,谁都不能打扰我看梅西卡塔尔世界杯首秀。”上班族王先生是梅西的球 ...[详细]
-
新京报讯记者秦胜南)6月6日,北京市除丰台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区域外,餐饮开放堂食服务。据饿了么数据显示,6日当天外卖订单量与下单用户数较前一日增长近两成。6月6日一大早,许多餐饮门店都为堂食恢复做好了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端午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放量大涨,上证指数重回3200点。截至6月6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236.37点,涨幅1.28%;深证成指报119 ...[详细]
-
“继续与乌并肩作战”!英国首相与泽连斯基通电话,提供远程多管火箭发射系统,俄外长谈访塞受阻:非常离谱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6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了电话会晤,双方就乌克兰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正在与俄罗斯军队进行的战斗进行了深入讨论。约翰逊表示,英国将继续与乌克兰并肩作战 ...[详细]
-
声称禁止进口俄石油!这个国家,竟仍大批购买!媒体曝光这一漏洞→
报道称,自今年2月以来,至少39批、总价值超过2亿英镑的俄罗斯石油运抵英国港口,却被归类为从其他国家进口。英国官方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价值约2300万英镑的俄罗斯石油运抵英国伊明赫姆港,进口地记录为 ...[详细]
-
6月6日,深振业股票代码:000006)的董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公司初步调查,车位纠纷中的国企书记确实是深振业的高管张晓中,不过张晓中目前是离异单身状态,宾利女车主是张晓中正在交往的对象,不是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