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多家辣条企业提价!有品牌从一包6元涨到7元,企业回应:面粉、辣椒花椒、包材都涨价了
炒股就看,冲上材都权威,热搜专业,辣条及时,企业全面,有品元企业回应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包元 5毛钱、涨到涨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包,粉辣辣条是椒花椒包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大家也习惯了其相对固定的冲上材都价格,但这一网红美食近日宣布涨价。热搜 对于涨价的辣条原因,作为辣条行业顶流,企业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美味)将原因归结于原材料价格的有品元企业回应面上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包元近期卫龙美味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大豆油、面粉等价格纷纷上涨,尤其是大豆油,今年以来豆油2209合约涨价超30%,近两年时间涨幅更是超过100%。 卫龙美味早在去年11月已经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数月过去,其上市却没有新的进展。原材料涨价于卫龙美味影响如何,卫龙美味晋级“辣条第一股”又添一道坎? 豆油2209合约两年时间涨价超100% 辣条头部企业宣布涨价,近日这一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根据网传的卫龙美味调价通知函,由于原材料不断上涨,公司决定对部分产品出厂价和建议零售价进行相应调整,并将于2022年4月18日起执行新价格。 就此,4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卫龙美味客服,工作人员证实,公司近日确实发布了涨价通告。 涨价的不止是卫龙美味。4月15日,辣条界另一知名品牌麻辣王子也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官宣涨价。其中,110g麻辣王子从6元/包涨价到7元/包,550g盒装麻辣王子从24.9元/盒涨价到29.9元/盒。如此计算,上述产品涨幅大约16%-20%,新价格从5月1日起开始执行。 对于涨价的原因,卫龙美味客服人员的说法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根据卫龙美味聆讯后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大豆油、面粉及魔芋等,以及孜然、辣椒和花椒等调味料和其他辅料。此外,公司还采购和使用大量包装材料,包括纸箱以及包装袋。 以卫龙美味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大豆油为例,根据研报,2018年-2020年,大豆油平均价格由5.7元/千克升至6.7 元/千克。而根据2021年年报,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2021年大豆油采购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43.41%。 期货市场上,截至2022年4月24日,豆油2209合约报价为11306元/吨,今年以来涨幅超30%;近两年以来涨幅更是超过100%。 虽然具体用料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很多原材料大体相同。比如面粉、辣椒花椒、包材等原材料,是麻辣王子和卫龙美味都需要用到的重要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价格近期也不同幅度上涨。根据麻辣王子地道辣条官方微信公众号,截至3月底,面粉、辣椒花椒、包材较2021年平均水平分别上涨了13%、20%、10%。 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首次下滑 对于涨价,卫龙美味是有经验的,涨价也曾经为公司带来了毛利率的提升。 卫龙美味的产品包括调味面制品(即辣条)、蔬菜制品和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三大类。其中,2020年调味面制品收益26.9亿元,占公司总体收益比例为65.3%,堪称公司的主打产品。 2018年-2020年,卫龙美味调味面制品每千克平均售价分别为13.9元、14.3元和15元,价格逐年走高。这种情况下,同期卫龙美味毛利率分别为34.7%、37.1%、38%,逐年提升。 不过,时至2021年上半年,卫龙美味调味面制品毛利率下降至35.3%,相比2020年上半年的37.9%下降了2.6个百分点。公司解释称,主要由于全球价格增加,导致大豆油的采购成本增加。与之相关,公司毛利率也下降至36.9%,相比2020年全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此次提价市场反应如何,能否扭转公司毛利率下滑的态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相关微博热搜话题上看到,部分网友留言称,“再这样下去我还吃得起辣条吗”。但也有许多网友表示理解,“涨的不算太多了”“涨钱可以,质量好就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辣条行业原材料、物流等都在涨价。如果企业产品不提价,可能会变相地压低原料等级,对于消费者来说反而不是好事。 在朱丹蓬看来,辣条原本的价格基数并不高,对于爱好辣条的人来说是刚需品类,所以这次涨价市场应该反应不大。朱丹蓬同时表示,相比其他休闲零食细分品类,辣条的毛利率空间还不错,企业应该可以消化大豆油的涨幅。 当然,市场上也存在不同观点。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辣条产品作为小众产品,其目标群体总体上对价格较为敏感,预计这一波辣条涨价,消费者或会难以接受。 宋清辉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提价虽然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是通过提价来消化成本压力的做法并不是长远之计,此举可能会失去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产品销量或会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对于公司的成长性不利。“从根本上来讲,公司应该通过优化运营管理、降本增效、拓宽渠道资源等方式积极应对,不能一涨了之”。 卫龙美味聆讯后招股书显示,公司大部分主要原材料(比如大豆油和面粉)都属于大宗商品。对于这些大宗商品,公司会协调采购要求并集中采购,以更好利用公司的规模优势。 不过,卫龙美味也表示,大宗商品的价格通常随着市场行情而波动。按照行业惯例,公司一般无法立即将原材料价格涨幅转嫁予客户。因此,原材料价格的任何大幅上涨均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倘提高价格,公司也不能完全把原材料的涨幅转嫁予客户。此外,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公司的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辣条能否撑起600亿估值? 卫龙美味聆讯后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2020年,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参与者,市场份额为5.7%,按零售额计,是第二大参与者的3.8倍。而从整个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来看,公司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2%。 作为辣条界龙头企业,卫龙美味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卫龙美味聆讯后招股书显示,高瓴、腾讯等10家投资者共认购卫龙美味1.47亿股,已经支付对价金额6.59亿美元,并换来了卫龙7.02%的股权。据此估算,卫龙的估值达93.87亿美元(约600亿元人民币)。 资本加持的卫龙美味能否顺利晋级“辣条第一股”?公司于去年11月份通过了港交所聆讯,但数月过去,公司上市没有新的进展。 受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美联储缩表预期等影响,港股市场今年以来震荡下行;此外,去年至今港股新股频现破发,部分去年上市的次新股近期也跌破发行价。 宋清辉分析,卫龙美味目前未能上市的原因,可能是等待市场环境转好,也可能有一些影响上市的客观因素存在。而这一波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会影响其未来业绩增长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或也会对其上市进程有所影响。 对于卫龙6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宋清辉也认为过高。他分析,中国休闲食品市场相对分散,卫龙美味仅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2%。按照休闲零食行业较低的市盈率来预估,卫龙美味的估值大约在20倍市盈率水平,市值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正值上市关键期的卫龙美味还面临着质疑和挑战。今年3月份,因为“低俗营销”事件,公司曾经微博致歉;此外,主打辣条产品的卫龙美味,还面对外界对其产品健康和质量安全的担忧。 宋清辉表示,卫龙美味上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产品单一,单一的产品或会为其带来巨大的风险。未来,一旦辣条这一主营产品出现重大质量方面的问题,对卫龙美味而言几乎是灾难性的。 朱丹蓬也表示,卫龙美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辣条产品占比太高,存在较高的产品单一风险。未来的卫龙美味需要进行“五多”战略布局,即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布局,以降低整体经营风险。 就产品提价和公司上市相关事项,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卫龙美味并向公司方面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记者|陈晴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新加坡核心通胀率八个月来首次放缓 有理由不加息了?
- 美媒追问“是否会在基辅见到拜登”,沙利文:目前没有任何前往计划
- 乌克兰议员喊话拜登:大胆行动,来基辅的街头走一走
- 秘密收集个人数据,涉及设备超6000万台,谷歌下架数十款应用程序
- 谷歌隐私沙盒将于2023年初登陆Android 13设备
- 我在上海开“助老专车”,为养老院送菜最有满足感
- 环球影城小黄人主题房来了!今天上线,“五一”起可入住
- 他在工地吃饭,1000多万人围观
- 辛保安董事长与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举行视频会谈
- 摆事实、讲道理:中国不能躺平!
- 央行: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13万亿元 M2同比增长9.7%
- 美联储加息 新兴市场难逃“宿命”?资金撤离潮开始了
- 贾跃亭造的新车又要延期!法拉第未来三季度净亏收窄至1亿美元
- 这么多国家“躺平”,我们为何坚持“动态清零”?一图读懂
- 工作3年普通工程师“敢要”50万年薪,谁是自动驾驶抢人大战幕后推手?
- 蔡徐坤及工作室6400万银行存款被冻结 工作室回应
- 梦洁股份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 马克龙、勒庞进军第二轮 法国大选谁将笑到最后
- 美联储鹰声阵阵 10年期美债利率三年来首次升至2.75%
- 4月11日上市公司晚间公告速递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外交部:中方将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斯里兰卡提供帮助
- 一把伞卖200元,防晒网红品牌蕉下要上市了?公司年入24亿,但广告和营销4倍于利润
- 欧派集团荣获采筑SCI三星供应商!
- 因系统设计与升级变更未经充分论证和测试等 招商证券胡滔、邓曙光、陈卓收证监会警示函
- 半年亏损超千亿,多项补贴政策扶助民航业:三大航各获30亿注资
- 苏州特斯拉中心起火100多辆车被烧?系谣言
- “密会”马克龙等国际政要、鼓励司机暴力抗议...12万份机密资料曝光Uber黑暗扩张史
- 更新!全国高中风险区270+535个,一图速览
- “苹果汽车可能没有方向盘刹车”上热搜 网友:键盘开车还是手柄开车?
- 中加基金债市周报:税期临近,关注资金面及经济数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