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把寒气传递给除我以外的每个人
来源:吴晓波频道 命运对苹果低语:你无法抵御冬天。苹果苹果低语回应:我就是把寒冬天。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任正非说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气传显然还没传到苹果。除外 从9月8日新品发布会到9月16日正式发售,个人iPhone 14系列持续火热。苹果 苹果将发布会主题定为“far out”(官方翻译是把寒“超前瞻”,字面意思是气传“不寻常”),目前来看,除外没有“far out”的个人创新,只有“far out”的苹果销量。 沿用上一代A15芯片、把寒沿用60Hz显示屏、气传沿用1200万主摄像头的除外14和14 Plus,说“乏善可陈”都太客气了。个人唯一值得一提的,14 Pro和14 Pro Max的“灵动岛”交互设计——可是想想它背后的药丸屏,总有些软件创新、硬件摆烂的意味。 但这并不影响iPhone 14系列的销量,也不影响身边的巴九灵第一时间买它。 发布会后的24小时内,京东单一平台的预约量就超过200万人次。此前传出苹果新机全球备货9500万台,而此刻在官网购买14 Pro,预计发货时间仍要5—6周。 知名苹果分析师、天风国际证券郭明錤表示:“超过4周的交货时间可能反映良好的需求,而iPhone 14 Pro Max与14 Pro的交货时间都超过4周。”(相比之下14与14 Plus需求不振) 当然,持续的销量表现,还要看今年双十一、双十二。如果iPhone全系列重现去年的盛况,那真要“我花开后百花杀”了。 2021年发生过什么? 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苹果手机在华销量,时隔六年重新攀上5000万台大关,市场占比创下新高,称为“重回巅峰”亦不为过。 高光时刻发生在年末。 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以1720万台的销量,成为当季国内市场份额(20.6%)第一。 上一次苹果拿下国内冠军,还是在2015年。上一次苹果拿下20%以上的国内份额,还是2012年,当时它的对手都不是“荣米ov”,而是“中华酷联”和三星。 苹果2022财年第一财季(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 公司单季营收1239.45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 综合毛利率43.8%,创下十年新高; 其中大中华区营收257.8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在苹果全球各市场中位列增速第一。 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中国的销售情况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在中国做对了什么?是因为“十三香”吗? IDC在2021年第四季度手机跟踪报告中,这样评价苹果的表现: iPhone 13系列取得优异的市场反应的原因,不仅缘于华为高端产品供应受阻,也来自于其定价策略,良好的供应链掌控能力,和持续深入的渠道覆盖能力。 翻译一下:也不能说iPhone 13销量好都是因为华为受阻,苹果自己也很努力呀! 让我们把外因和内因掰开来讲,先讲华为。 回看上面两张图表,苹果在华销量相对低迷的2017年—2020年,谁是大赢家呢?华为。 在华为巅峰时期的2020年第二季度——当时它已在国际市场遭遇美国政府重重围堵,因此主攻国内——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45%。凭借这一表现,华为也在当季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冠军。 不过统观整体的意义不大,苹果历来是以10%左右的市场销量赚取70%以上的行业利润。所以我们来看苹果的核心阵地。 苹果手机主流型号,是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在这一价格区间,国内厂商中只有华为曾对其构成威胁。 2020年上半年,600美元以上的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华为拿下了44.1%的份额,以毫厘之差胜过苹果。二者合计超过88%,几乎非此即彼。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20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最严芯片禁令”生效,台积电等芯片厂商无法供货,麒麟芯片难以为继,华为手机业务从此走得步履蹒跚。 2020年11月17日,华为宣布整体出售子品牌荣耀的业务资产。 2021年第一季度,华为跌出全球手机销量前五;第二季度,跌出国内前五。 当时有观点认为,OPPO、vivo、小米有机会吃下华为让出的市场份额,如今来看,吃得最饱的还是苹果。 在高光的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拿下了国内600美元以上手机市场76.9%的份额。今年上半年(传统淡季)也保持在70%左右,下半年不知又将书写怎样的数字。 这就说到了后一点,苹果自身的努力。 历来苹果新品发布会,国内厂商最关心的环节,不是iPhone有什么重大创新(要么没有,要么已经曝光),而是iPhone的定价。 假如库克失心疯,定下1000美元的起售价,那国内厂商什么旗舰机型都能卖爆,开开心心过大年。 问题是,苹果终于把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玩明白了。 发售价按照原有节奏,保持高端定位,也给消费者一个心理锚定。然后在双十一、618,大降价,杀杀杀。 去年双十一就是这样:7000元的iPhone 13不香,6000元的13它还不香吗? 消费者用实际行动回答:真香。 京东双十一期间,红米K40(2000—3000元)累计销量第一,iPhone 13(5000—10000元)第二,红米9A(1000元以下)第三,iPhone12(5000—10000元)第四。 单看5000—10000元档位的榜单,几乎被iPhone屠榜。 今年618也是,库克甚至在苹果发布第三财季(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后专门提到:“我们在618购物节期间取得了一些非常强劲的业绩。” 讲几句中国,已经成为他提振士气的保留节目了。 任正非说,冬天要来了。苹果说:我就是冬天。 苹果没有寒意,其他厂商可要冻死了。 我们回看季度销量数据,峰值在2016年第四季度,全国共销售了1.36亿台手机,而到今年第二季度,只有6720万台,已经腰斩。 高端机型的买家消费力足够稳定,而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买家,遇到经济不景气,更有可能选择“不买立减100%”。 现实就是这样荒诞:换手机不是刚需,而换iPhone是刚需。 OPPO和vivo的销量同比下降超过30%,小米下降超过20%。只有荣耀还在收复老东家的失地,销量有增长。 今年5月,CEO赵海军在一季度业绩会上表示:“受国际形势影响,今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至少要减少2亿部,且主要来自国产品牌。” 销量下滑,带来订单削减和库存承压,这种压力又会传导到供应商和渠道商身上。 多个国产手机渠道商对腾讯《深网》表示:“这是自己从业10多年来最难的一年。”其中一位透露,今年处于十店九亏的状态,已经关闭了一家线下门店。 另一边,日经亚洲评论曾在5月引述多个供应商的消息,国产厂商普遍砍单20%,当季和下一季。 寒风中,供应链厂商纷纷向苹果靠拢,以求生存。 就在苹果发布会的同一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如何塑造了今天的iPhone》,其中说道: iPhone已从一款在加州设计、中国制造的产品,变为了两国共同的创造。中国的关键贡献反映了该国过去十年中的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工程师在iPhone研发中的参与度达到了新高。 文中引述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的研究指出,十年前,iPhone零部件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而中国只能完成手机的组装工序,创造3.6%的附加值。而到iPhone X那一代,中国贡献的附加值比例已经达到25%。 如今,到了iPhone 14,苹果开始将一小部分产品的组装工序放在印度——这当然是出于地缘政治和疫情的长期考虑。 然而Loup Ventures执行合伙人Gene Munster指出:“他们想搞多元化,但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他们实在太依赖中国了。” 所以,每当有人说“美国制裁华为,我们也应该制裁苹果”的时候,希望他们搞清楚一点——中国也是iPhone热销的受益者。 苹果的供应链厂商,通过订单获得资金,利用资金投入研发,让苹果更离不开自己,也将研发成果惠及每一家手机厂商。 行业寒冬之际,iPhone热销的意义尤为明显。 《纽约时报》引述SIG(海纳国际)的数据称:在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因全球经济低迷而减产之际,苹果却要求供应商制造比上一年度更多的手机。 分析师郭明錤也表示:Pro机型受益者(指的是供应商)可能会在1Q23淡季不淡。 冬天来自iPhone,度过冬天的信心也来自iPhone。 本篇作者 | 木有药师|当值编辑 | 武新月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 图源|VCG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越秀地产:越秀“鲲鹏”突击队:守护广州,我们同在
- 再保险“国际板”建设规划方案发布:提升跨境再保险交易的透明度、规范性和便捷性
- 下月开始!深圳医保个人账户迎“巨变”,这些担忧靠谱吗?
- 议价能力差,原材料供应存隐忧!IDG突发入股,Growatt能否俘获港股投资者的心?
- 俄大使馆谴责:美方在纵容他们逍遥法外
- 股指期货小幅收涨 IH主力合约涨0.36%
- 星巴克中国就抖音0.01元咖啡券无法兑换致歉:为内部测试链接
- 热搜!厂家提价?连花清瘟涨超50%!公司回应:没有的事
- 2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在港发行
- 挑战8月高位,留意道指牛49556/熊49516,恒指牛60021、腾讯购22270
- 同程旅行发布《2022年自驾旅行报告》:中青年是自驾游主力 “独行侠”占比近28%
- 多项目触发积分摇号、开盘即售罄,上海新房市场量价回升
- 创业板30家央企上市公司名单来了,监管层两天三度表态聚焦国企估值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殊途同归
- 小米集团:第三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25亿元,环比增长0.6%
- 中国太保集团董事长孔庆伟:在再保险“国际板”建设的前期将主动发挥头部企业的专业能力
- 最长20天!照顾老父母,独生子女的护理假如何保障?
- 马斯克今年损失千亿美元身家 不过仍是全球首富
- 约翰逊爆料:西方国家在俄乌危机爆发前立场迥异,态度大相径庭
- 视频|刘纪鹏:资本能够为人民服务
- 2023年3.67万亿地方债到期,地方正申报2023年再融资债券需求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