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迷途:巨幅震荡、超额回购、投机抄底、市场何时回归理性?
文 | 新浪科技 周文猛 编辑 | 韩大鹏 3月25日,中概私募大佬但斌疑似空仓的股迷购投归理消息,瞬间刷屏。途巨他曾以倡导价值投资而被称为“中国巴菲特”。幅震此举亦引发外界对于中概股走势的荡超底市担忧。 自2020年以来,机抄随着新冠疫情催生的场何数字经济想象力爆发,这类互联网企业的中概股价迅速提升,屡创新高。股迷购投归理但好景不长,途巨这些企业股价很快急转而下。幅震 数据显示,荡超底市从2021年2月17日至今,机抄纳斯达克中国科技股指数从4533.41下滑至最低时1348.32,场何跌幅达70%。中概其他指数、ETF大致也是此般光景——阿里巴巴、贝壳、B站、新氧、金山云、腾讯音乐等一批龙头或垂直领域头部公司,跌幅纷纷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 下跌之际,部分投资者止损离场,但仍不乏坚实的拥趸者和伺机而动的投机者。他们始终坚信,当市场的钟摆冲向极端情绪,即是至暗时刻到来,也同样可能开启回归常态的进程。 东窗事发VS集体“救市” 时间拉回到一年多前。 据媒体报道,2020年12月,《外国公司问责法》法令规定,若外国公司连续3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 这也意味着,外国公司3年不交审计底稿,就得退市。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导致中概股急转直下,一路下跌。据统计,自2021年2月19日以来,中概股中105家主要新经济企业,市值一度蒸发九成以上,最高跌幅中位数达到87.5%,89家最高跌幅超过70%,76家最高跌幅超过80%,42家最高跌幅超过90%。 今年3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称,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与此同时,以阿里为代表的一大批中概股企业,也纷纷发布回购计划,借以提振市场信心。 3月22日,阿里发布公告宣布继续扩大回购,将原有股份回购计划的规模由150亿美元上调至250亿美元,回购将持续至2024年3月底。该回购占阿里当前2800亿美元市值的将近9%,创下了中概股回购规模历史纪录。 此外还有小米、哔哩哔哩等,也先后发布回购计划。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港股共有100家公司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83.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8.0%。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票回购往往被看做一家企业股价触底,管理层认为当下的股价未能真实反映公司价值,同时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于是斥资回购,意图提振市场信心。 有观点指出,国家以及企业纷纷出台“救市”举措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以及中概股企业们对于排除眼下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毕竟,除了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之外,目前中概股中被低估的绝大多数企业,他们的基本面尚未发生太大变化。 投资时机VS两个启示 系列举措之下,中概股们能否走出市值低谷?从3月15日之后中概股开始集体微微上扬的趋势来看,局面虽不稳定,却似乎有所好转。 对于大多数投资人而言,现在这一阶段,或许正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时期——据《中国基金报》公布的数据,去年7月份以来,超700亿元资金借道中概互联、恒生互联等相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抄底中概股。其中不少为散户投资者。而目前市场上头部的中概基金易方达中概互联网ETF,截至2021年12月31日,管理的资产规模为326.53亿元。 但也有专家认为,现在时机尚未成熟。资深互联网分析师裴培预测,在今年8月—10月之间,中概股行情才会一改颓势,出现急剧反转,之后开始出现强者恒强的分化趋势。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型集市。有投资人总结了两大启示: 第一,股价和市值不是评判公司好坏的唯一标准。 事实上,当市场因不可抗力集体下跌的时候,企业市值远远低于公司真实价值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不能以当前的股价,去判定一家公司的好坏。 例如2000年网易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期间,由于不巧碰上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公司股价从发行价15.5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次年还面临着亏损和投资人起诉等问题。期间,段永平用200万美元买下网易152万股股票,随后网易股价上涨近百倍,段永平赚得盆满钵满。 再如新氧,医美行业前几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监管制度趋严,近两年已回归理性。但新氧每年依旧保持着约20%的增长率。有投资人指出,该公司的估值是跌破净资产,市值只有2.6亿美元,而从赛道前景及公司预期来看,估值或许可以达到19亿美元。 还有蔚来。2018年蔚来上市期间,发行价6.26美元,上市一年后公司股价跌了近81%,现金流也一度非常紧张。创始人李斌被称为“年度最惨创业者”。但后来蔚来拿到融资,叠加2020年新能源车市场爆发,最多时涨了56倍。 类似的案例还有生鲜电商巨头叮咚买菜、云计算企业金山云等等。 第二是要重视中国地位与经济增长。 据统计,中概股经历过2008年、2011年、2015年和2018年的大幅下跌,最终都再创新高。未来也仍然会克服问题,因为中国经济已成长为全球引擎。对于绝大多数投资“中概股”的个人而言,大跌之下,凭借中国经济的坚强后盾,前景仍值得期待。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弘扬新风正气 净化网络生态——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侧记
- 美联储会议纪要:官员们倾向进一步加息 几乎全体赞成放慢升息步伐
- 摸清个人养老金投保心理
- 周鸿祎:ChatGPT的“胡言乱语”恰恰体现了它的智能
-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昨日开幕
- 警惕提前还贷潮中的“乱贷”风险
- 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终“正名” 纾困房企再添融资新渠道
- 业绩未明显改善?张坤回应来了,并透露最新调仓方向!赵诣、杨锐文最新发声,看好这些行业!
- 慕尼黑再保险大中华区总裁常青:坚持推动中国再保行业国际化 助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迪信通:整体业务营运在所有重大方面均如常运作 继续停牌
- 苹果神秘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未来靠手表就能无创监测血糖!
- 美媒:台积电内部对美国工厂项目疑虑增加
- 网易发布暴雪游戏活动追忆视频:相信相逢的人,总能再相逢
- 单日交易限额5000元?多银行回应:没有固定限度,具体视客户交易情况和交易渠道限制而定
- 货币市场自12月以来首次认为欧洲央行今年不会降息
- 美联储会议纪要:在上次会议上 所有担任票委的美联储官员都投票支持加息25个基点
- 月内61只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 地方国企占比近八成
- 京东“奇袭”拼多多 电商市场风云再起
- 巨额国资损失背后,新余投控买壳*ST奇信或遭遇杀猪盘
- “转贷降息”灰色生意涌动,监管重拳打击违规操作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