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
降准仍有一定概率;结构性工具将继续并扩大精准滴灌范围;与疫情相关的开箱阶段性工具预计逐步退出。 2022年以来,两次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降准经济“呵护”实体经济:总量上,后货呵护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币政累计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构上,策何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实体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开箱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两次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准经济持续加强对“三农”、后货呵护小微企业、币政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的策何支持。 近一段时间,实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箱金融管理部门高层连续发声,释放了2023年货币政策信号:“精准有力”、“着力支持扩大内需”、“总量要够”、“结构要准”。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如何使用?“扩大内需”,降准、降息是否仍有空间?总量与结构性工具如何协同发力? 2022:总量支持兼具结构特色 2022年以来,LPR多次下调,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降低。 2022年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8月22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低位。数据显示,2022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 除下调LPR外,降准也成为常规操作。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1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2022年,为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央行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央行共有11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其中,长期性工具为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包括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 “前述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明年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甚至不排除继续创设新工具的可能。”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稳信用的另一种方式,兼具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效果。 2023: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这也让社会各界对2023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颇为关注。专家普遍认为,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谈到2023年货币政策走向时强调,总量要够就是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 在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2023年货币政策整体基调延续稳健,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要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但相较于2022年的基调,2023年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有力”,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要支持疫后修复过程中的宽信用、降成本,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未来需要关注经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加力巩固经济增长仍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首要考虑目标,将加大对货币需求的引导,通过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有力”推进宽信用进程;同时,2023年经济增长仍需要财政的加力支持,提高财政赤字需要低成本发债融资的支撑,亦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偏宽松态势;此外,2023年国内通胀温和可控,叠加海外货币收紧节奏将逐步放缓,内外部环境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均较小。 “往后看,降准操作仍然有一定概率,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LPR下行以促进降成本仍然是明年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明明称。 温彬预计,2023年或有两次降准操作,二季度和四季度概率较高(4月和10月或成为窗口期)。 2023:结构性工具或将扩围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积极做好“加法”,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市场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仍存分歧。有观点倾向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扭曲了信贷资源的配置,反而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效率。 “2018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背景是宏观经济中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转向平衡宽信用和稳杠杆,或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货币政策更加要求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在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的诉求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种类以及功能逐渐丰富。”明明对记者表示。 明明认为,2018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重点薄弱领域的支持效果是显著的,但结构性货币政策无法成为宽信用主力,全社会的信用扩张仍需依赖总量型政策工具。2023年,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不可或缺,同时也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薄弱环节的修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温彬认为,这表明2023年对特定支持领域的“精准”发力,仍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预计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并扩大精准滴灌范围,呈现“增量、扩面、降价”等特征,在解决宽信用不足的同时着力调结构、降成本。 比如,在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领域继续扩容,在消费、新市民、能源安全、信息科研等领域预计加码;在大行和涉农类金融机构之外,再贷款工具将更多惠及股份行和城商行,以促进宽信用提速;1.75%利率的再贷款投放预计成为“新常态”,部分替代MLF(中期借贷便利),成为商业银行边际负债成本定价锚,推动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等。 林楠则认为,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向可能是:基建地产、制造业、科创、双碳、能源等领域的政策性工具延续;与疫情相关的阶段性工具逐步退出。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欧洲能源危机美国获暴利!美媒:一艘赴欧洲的LNG船能赚超1亿美元
- 徐守坤任常州大学校长,前任蒋军成已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 非法移民被运至纽约,美国党争闹剧再上演
- FBI突袭特朗普海湖庄园:保险箱被撬开,搜查原因暂不明
- 易会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 利尔化学上半年净利翻倍,二股东近轮减持即将收尾
- 摩根大通“死多头”:是时候减持股票,买入大宗商品了
- 荣耀新机爆料:Magic5系列今年不会发 折叠新品搁置
- 潍烟铁路首个大跨度万吨铁路桥转体成功
- 高管拼命散货,19倍细价股中国互联网投资“最后演出”来了?
- 山西茂胜煤化、安昆新能源、科鑫炭材料等3家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被责令停产整顿
- 华泰期货贵金属:收益率曲线持续倒置 黄金震荡偏强
- 安卓厂商通过“存储”来提升系统流畅度,这方向正确吗?
- 河南郸城警方:21岁男子持刀砍伤2人 已被刑拘
- 廊坊确认取消限购限售,将对楼市产生多大影响?
- 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新增三个试点地区
- 工银国际程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助缓解保护主义倾向
- 是否加入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韩国纠结了
- 共享单车突然宣布涨价!很多人都在用
- 兴业银行APP胆子有点大!竟监测使用者心率和步数!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2022/23年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执行 “航班换季”究竟换的是什么?
- 遇恶劣天气和飞机故障 新西兰总理被迫滞留南极
- 本周A股三大指数回落 计算机与国防军工逆市上涨 兴业证券:市场有望逐步得以修复
- 利好!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加速推进,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16股前三季度业绩向好
- 新乳业“鲜立方”战略实效凸显,第三季度收入利润双位数增长
- 马斯克完成收购推特的交易,通用汽车临时性暂停在推特上投放广告
- 热门中概股周四多数下跌 小鹏汽车跌超10% 哔哩哔哩跌超9%
- 冲刺上交所主板IPO,这家公司二度“改道”!北交所持续成为热门选择,多家企业已进入辅导期
-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文!这些行业成重点鼓励方向
- 英媒:英国否认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事件